智能制造無法實現“大躍進”
智能制造絕不是智能化硬件的堆砌,也不是技術競爭力的簡單升級,而是在包括智能生產管理、智慧能源管理、智能信息管理、智能平臺搭建等在內的智能制造全體系建設層面的系統升級。
中國制造業正在經歷從消費端(消費)到生產端(制造)的戰略轉移,傳統的生產、制造、運營、管理模式正在發生改變。
智能制造絕不是智能化硬件的堆砌,也不是技術競爭力的簡單升級,而是在包括智能生產管理、智慧能源管理、智能信息管理、智能平臺搭建等在內的智能制造全體系建設層面的系統升級。也正是因為此,施耐德(北京)“透明工廠”案例才更值得中國制造企業學習。
中國制造企業應該向施耐德“透明工廠”戰略學什么?
一、“透明工廠”的前提是開放
工業自動化由來已久,而Modbus TCP/IP也不是新鮮事物,這種全開放且免費的以太網解決方案,早已構成了事實上的工業標準。施耐德恰恰是借助Modbus的開放特性,通過“開放的網絡、開放的控制器、開放的軟件”打造集成開發平臺,整合信息流與數據流,從“企業級、運營級、控制級、設備級”四個維度構建了一個完整而開放的操作平臺,實現對所有生產線及所有對象的集成。
對中國企業而言,我們缺少的不是Modbus,甚至也不是打造集成開發平臺的戰略理念,包括行業標桿都已給出現實可行的解決方案。真正的問題在于,國內很多企業習慣于在看得見的硬件與技術上進行投資,卻很少能沉下心來研究企業內部運營效率提升問題,單單寄希望于生產線的升級改造,還是無法解決企業內部數據和信息無縫對接和運行問題。內部體系的“各自為政”,就無法發揮系統集成力量。因此,打通內部流程、數據、信息之間的開放流通,有效整合內部價值鏈協同,或許才是中國企業智能制造建設的首要前提。
二、“透明工廠”的關鍵是系統
在施耐德,除了“企業級、運營級、控制級、設備級”四個維度的開發平臺,它還將“企業負責人、工廠運營經理、車間班組長、一線工人”納入到“透明工廠”管理系統,實現了智能制造所需的全方位資源整合:企業高管關注實時、準確的績效管理、全面集中監控、運營效率提高;運營經理關注整體設備效率(OEE)提升、甄別提升效率的關鍵環節、有針對性的采取措施;車間班組長關注提升產品質量合格率;一線工廠關注生產過程中的技術問題并實時反饋至系統,由上層決策人員快速提供解決方案。這種上下一體、決策一體、執行一體、考核一體的系統化管理模式,有效解決了人員效率和管理效能,大大提升企業績效。
“系統”的反面是“分離”。硬件和軟件分離,意味著再先進的硬件,都無法達到效率最優;員工與設備分離,意味著再領先的設備,都無法達到運營最優;決策與執行分離,意味著再偉大的決策,都無法達到預期效果。而解決“分離”,實現“系統”的關鍵,又與前面所提到的“開放”一脈相承,建立戰略執行一體、硬件軟件一體、設備人員一體、需求方案一體的企業運營體系,當是中國企業智能制造升級的要訣。
從這個角度而言,拒絕智能制造的“大躍進”誘惑,踏踏實實的推進開放、系統、管理等層面的基本功建設,或許才是實現《中國制造2025》戰略的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