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博會圓滿落幕,觀機器人發展態勢
今年在上海舉行的2016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機器人是關注的焦點。展位面積之大、參展機器人生態鏈的豐富度,都創下了記錄。今年機器人展突破5萬平方米,包括工業機器人、系統集成應用、核心零部件、服務機器人等中外共227家企業參展。這個展覽透露哪些機器人的趨勢信息?
工業機器人是重點,服務機器人三年后才成熟?
目前,服務機器人正快速發展,從家庭服務到教育,到醫療手術,到養老,包括科學考察和救災救援等等,正在向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面滲透。有機構預測上萬億美元的產業機器人的市場正在逐步的顯現,日趨成為可能。在機器人展館,《中國電子報》記者見到連續兩年都來參觀展會的速感科技CEO陳震。
從陳震的判斷來看,盡管現在服務機器人品類百花齊放,但服務機器人至少還需要三年時間市場才會起來。大家都知道阿里與軟銀合作被稱承載軟銀夢想的Peper服務機器人,最近被吐槽“中看不中用”,價格偏高。“市場上比較受歡迎的是解決了某一類需求的服務機器人,比如掃地機、比如無人機。創造一個新的機器人品類并快速形成市場規模是比較酷也比較切實可行的事情。”陳震表示,與此同時他認為現在市場需求量最大、市場最成熟的是工業機器人市場、2B市場。
數據統計顯示,今年1月至9月,中國的工業機器人保持了高速增長,產量達到了5.09萬臺,同比增長了30.8%,比去年增長高出了9個百分點。
盡管工業機器人保持了高速增長,但全球從機器人發明到今天的機器人保有量才200多萬臺,要知道一年中國汽車銷量是2000萬臺。機器人的密度、萬名工人機器人的保有量,與其他行業相比少得可憐。新松機器人的董事長曲道奎用“慘不忍睹”這個詞來形容全球萬名工人機器人的擁有量。據曲道奎透露,目前全球萬名工人擁有機器人的保有量是65臺,中國還不到全球的一半,全球平均值為0.6%,中國是0.3%。所以工業機器人有非常大的發展空間。
市場需求旺盛
協作機器人受關注
ABB集團高級副總裁、機器人業務全球總裁倪思德認為,未來的工廠要適應小批量、多品種、個性化的制造要求,必然要求敏捷性、柔性、協同性和高效率,要求機器人操作容易編程,方便安裝,過去的車間是圍繞固定的機器人單元來做的,未來必然要求機器人互聯起來、移動起來。
因為比傳統工業機器人相比更敏感,手臂更靈活,能與人、周圍環境互相配合,共同完成工作,能夠走出圍欄的與人進行協作的機器人越來越受歡迎。市場快速擴張,數據顯示,2016年和2017年是協作型機器人在美國、中國、日本、德國、韓國這五個核心市場的增速分別為153%和228%。
在這次展會上,人機協作機器人是明星。尤其是輕量級、精準、高速人機協作機器人更受關注。重要原因是這些機器人適合3C類產品生產,中國是電子產品生產大國,有大批的電子制造企業,所以此類機器人需求非常旺盛。
機器人“四大家族”ABB、KUKA、發那科、安川電機都在展會上展出各自的協作機器人。其中,發那科選擇在這次工博會上首發其最新的協作機器人CR-7iA,據發那科公司介紹,CR-7iA的手腕部最大負載為7kg,動作可達半徑717mm,其長臂型機型CR-7iA/L,動作可達半徑達911mm。安全功能讓CR-7iA能在沒有安全圍欄的情況下與人一起并肩工作“當機器人接觸到人時,機器人會安全地停止”、“已取得國際標準ISO10218-1安全認證”。
ABB的協作機器人YuMi機器人也是被參觀者輪番圍觀、錄像的對象。這個機器人擁有輕質合金雙臂,雙臂都具有7軸自由度,可以模擬人肢體動作。從安全的角度看,ABB給出的定義是“刷新工業機器人的安全標準”,如果YuMi感知到一個突然沖擊,可以在幾秒鐘內暫停動作。從其精準和高速來看,重復定位精度在0.02mm以內,最大運行速度是1500mm/s。
KUKA是另一個被關注的焦點,不僅僅因為KUKA的展臺有機器人打鼓等炫酷的表演,另一個原因是KUKA剛剛被中國企業美的收購。KUKA也有人機協作機器人,LBRiiwa在兩年前推出,據透露第二代的LBRiiwa機器人將在2018年對外公布。
國內陣營沈陽新松機器人也帶來了其自主研發的國內首臺智能柔性7軸輕載復合機器人;基于智能移動機器人、柔性多關節機器人、視覺識別等技術的綜合應用,可實現自動搬運、物品上下料、分揀物料。據負責人介紹,這一機器人手臂尺寸可以根據商家要求定制,載重可達數百斤,因此使用范圍廣泛,諸如自動化工廠、倉儲分揀、自動化貨物超市等。
協作機器人市場很大但也面臨很多挑戰,比如當機器遇到問題時候如何向工人傳遞相關的信息,如何獲得幫助,如何來定義協作的維度等等,都成為下一步協作機器人研發的重點。李群自動化聯合創始人石金博表示。
機器人認證取得實質進展
中國機器人加速跑
關于此前美的收購KUKA,引來很多關注,事實上,KUKA之所以愿意嫁給美的,與中國巨大的制造市場機會有關,而中國是否能夠通過收購而獲得機器人技術快速發展還有待商榷。
從目前看中國機電設備核心部件與特種材料大比例依賴進口;部分自主品牌產品接近世界先進水平,但自主創新能力亟待加強;各地機器人產業發展迅速,但低水平重復建設隱憂顯現;本土龍頭企業正在崛起,但“小、散、弱”問題仍未根本改變;第三方檢測機構已經建立,但機器人標準、檢測認證等體系仍待健全等。
陳震表示,工業界對機器人質量和穩定性、效率非常在意。這需要工業基礎、機器人基礎學科等多維度提升。
今年工信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等三部委聯合印發了《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規劃里提出來要實現兩個方面的突破和三個方面的提升。兩個方面是要從關鍵零部件和高端產品上實現突破。三個方面的提升是提升機器人的可靠性和質量,要提升我們企業的競爭能力,提升市場占有率。